卫立煌是东北剿总司令,手下有8个副总司令,他们都是谁?结局如何
卫立煌一生有太多的荣誉头衔:他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最猛的一个虎将,又是抗日十大名将之一;他和共产党保持着友好的关系,有人甚至说他是中共的卧底,辽沈战役中正是因为他的故意放水,才导致了国民党的惨败;美国《时代周刊》则称他是中国的常胜将军;他一生统率过国民党三分之一的兵力,身经百战,而毫发未伤,简直就是一个传奇。
1948年初,卫立煌被任命为东北剿总司令部总司令,总揽东北党政军大权,手下设了8个副司令,他们都是谁?后来结局如何呢?
孙渡
滇军被誉为国之劲旅,而统帅58军出征抗日的孙渡将军,文武双全、智勇兼备,先后追随唐继尧、龙云、蒋介石,历任要职,是云南有名的“小诸葛”。
1946年6月,孙渡被调往东北任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兼第一集团军总司令,这实际上是削减孙渡的兵权,孙渡没有指挥过一次战斗,1948年6月又调任热河省主席,1949年12月调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,昆明和平解放后,孙渡赋闲在家,1952年在云南清匪反霸斗争中在家被捕,1963年被特赦释放,1967年4月在云南昆明病逝,享年72岁。
陈铁
陈铁,贵州遵义人,黄埔一期毕业生,曾参加北伐战争,历任国民党军营长、团长、第14军85师师长,1935年4月被授予陆军中将。
抗日战争时期,曾任第14军军长、第4、36、19集团军副总司令,抗战胜利后,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、东北剿总副司令等职,1949年底率部起义,新中国成立后,历任全国政协委员、民革中央委员等职,1982年病逝华纳公司客服,享年84岁。
马占山
1931年"9·18"事变后,辽吉热沦陷,日寇开始进犯黑龙江。11月4日,马占山将军在江桥打响中国抗日第一枪,掀开了14年抗战的序幕,吹响了中华民族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斗号角。
七七事变后,马占山重上抗日前线,坚持武装抗日,解放战争期间,他又为和平而奔走,对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立下了功劳,1950年马占山病逝于北京,终年65岁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华纳公司,蒋介石想要在东北建立独裁统治,剔除东北军的势力,所以,在对东北武力进攻的过程中,一些原东北军的将领坐了冷板凳,但是在我军的强有力打击下,蒋介石的的希望成了泡影,于是改变了策略华纳客服电话,决定启用原东北军的一些老将,万福麟和张作相就是在此背景下担任东北剿总副司令一职的。
万福麟
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,日军沿着平汉路疯狂逼下,万福麟出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五十三军军长驻守保定,但在日军的猛烈进攻下,万部损失惨重,被迫退出战场,孤军游击于太行山区。
1939年2月部队重整后,万福麟率五十三军参加豫北、豫东对日作战,然而国民党在正面现场节节败退,万福麟部经过几次折腾后已经元气大伤,此时更经不起敲打华纳公司客服,武汉会战后,万部几乎损失殆尽,只得退到重庆大后方。万福麟以年高体迈为由,辞去了已经没有实力的五十三军军长职务,转而担任闲职。
1948年,68岁的万福麟出任东北剿总副司令,1949年万福麟随国民党撤退到台湾,任政治咨询委员会委员,1951年病逝于台湾,享年71岁。
张作相
张作相,奉系军阀缅甸战争总司令,一直被张作霖父子所倚重,他在吉林任职期间,修铁路,建大学,兴办水电等现代城市建设,颇有政绩,“九一八"事变后坚持抗日,1936年由南京政府授衔陆军上将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抗战全面爆发后,张作相秘密安排自己的儿子张廷枢加入红军抗战,而张廷枢也没有让他失望,在战场上屡次立功,成为了八路军的纵队司令员,是一位战功赫赫的红军名将。
1945年抗战胜利后,张作相隐居天津,国民党南京政府委任他为东北剿共副总司令,张作相只借此每年到东北办理敌伪没收之房地产,而未实际参与国民党政权的军政活动。
1948年10月,解放锦州时,张作相在锦州被误俘,受到解放军的礼遇,并派车送其返回天津。平津战役前夕,南京政府又委任张作相为国民政府国策顾问,并令其去南京,张作相置之不理,而未前往。
1949年3月,张作相病逝于天津,周公得知消息后非常遗憾,曾对张作相的外甥说:“老先生怎么故去了呢?我们还要请老先生出来一起工作呢!”
范汉杰
范汉杰,广东大埔县人,曾就读于黄埔一期,毕业后长期在国军中任职。
抗日战争期间,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一厅厅长,中央军校教育处处长,第三十八集团军副总司令。
1945年3月授陆军中将,后任国民党国防部参谋次长,陆军总部副总司令,东北"剿总"中将副司令兼锦州指挥所主任,1948年10月,在辽沈战役中被俘。
1960年11月特赦后,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、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。1976年1月病逝于北京,终年80岁。
梁华盛
梁华盛,广东茂名人,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,被编入学生第三队,与杜聿明、关麟征是室友。梁华盛在黄埔军校接受了严格的军事教育,为他日后征战疆场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1925年,梁华盛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缅甸战争总司令,在教导第一团第三营第九连第二排任中尉排长,在棉湖战役中立下战功。
棉湖战役中,第一教导团以第三营损失最大,全营官兵由380人减员到110人缅甸战争总司令,全营9个排长仅有2位负伤幸存,梁华盛是其中之一,何应钦团长训话时,常常提及梁排作战之勇,梁排之名,一时流传军中。
1932年,日军侵占东三省,时任第247旅旅长的梁华盛负责守卫古北北口,以不及5000人之众抵御日军两个师团,“盛旅之死战,与傅作义之不屈,同传盛名”。
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,刚从陆军大学毕业的梁华盛出任第190师师长,所部官兵衣袖皆绣有“忠勇”两字,号称“忠勇师”,日军为之闻风丧胆。
抗日战争胜利后,1946年5月,梁华盛被任命为吉林省政府主席,主政一方。
1948年3月吉林市解放后,梁华盛被免除吉林省主席之职,随后以东北“剿总”副总司令的身份兼任沈阳城防司令,1949年跟随国民党去台,没被重用,只担任一些闲职。
梁华盛毕业于黄埔一期,即使去台后,仍念念不忘黄埔母校,90年代曾回大陆探望黄埔校友,为《黄埔军校将帅录》题词:“发扬黄埔精神、振兴中华、促进祖国统一”。
1999年,梁华盛病逝于台湾,享年95岁。
郑洞国
郑洞国,湖南石门人缅甸战争总司令,是最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之一。同时,在国民党将领中,像他这样参加过长城古北口战役、平汉路保定会战、台儿庄大战、徐州会战,并远征缅甸的,实属凤毛麟角。
1948年春,郑洞国出任国民党东北"剿总"副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和吉林省政府主席,奉命率10万大军死守东北名城长春。10月中旬,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锦州,危急之下,郑洞国不得不作出最后的选择,率军投诚。
新中国成立后,郑洞国曾历任水利部参事、国防委员会委员、全国政协委员、常委,黄埔同学会副会长等职,长期致力于祖国建设和统一事业,1991年病逝于北京,享年88岁,去世后受到两岸共同哀悼。